“鹦鹉热”传染病再次爆发
近日,据《极目新闻》的报道,我国多地出现了一种名为鹦鹉热的传染病,感染者会出现咳嗽、发热、肺部感染,其症状和新冠、流感非常相似,而春季本身又是传染病的高发期,甲流以及鹦鹉热的相继出现,让不少市民担心两种疾病会在我国大面积传播,然而鹦鹉热到底有多可怕?老百姓该如何预防?如果大面积传播,后果会有多严重呢?
什么是“鹦鹉热”?
鹦鹉热又被称为鸟热,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病状,这些衣原体能在多种鸟类间传播感染,人在接触这些病鸟后就会有感染风险,鹦鹉热最早出现在一些鹦鹉饲养爱好者身上,而这也是鹦鹉热名字的由来,后来经研究发现,除了鹦鹉外,其他鸟类也能携带病毒感染人类,其主要病症为高热、恶寒、头痛、肌肉酸痛、咳嗽等。此外据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卢洪洲表示:人类之所以会感染鹦鹉热,是因为在无意中吸入了鸟类粪便粉尘,以及羽毛粉尘所致,并且感染者还有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。
2023年3月,浙江杭州耿女士因持续性的高烧到医院就医,起初耿女士怀疑是自己感染了新冠,但经过医生诊断,最终认定为鹦鹉热感染,而居住在广东汕头的李先生,今年已经59岁了,同样出现了连续5天的高烧,最终被诊断为鹦鹉热,这些确诊病例无一例外,都和禽类动物有过密切的接触。然而现实生活中,我们应该注意哪种鸟类呢?
应该注意哪种鸟?
虽说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,但是鹦鹉热在冬季、夏季也会出现感染病例,其主要传播的鸟类涵盖了鹦鹉家族的所有鸟类,此外家禽、鸽子、金丝雀、海鸟也会存在传播风险,甚至是一些表面看上去健康的鸟类也会携带病原体,常见的传播途径可以分为三种,首先是呼吸道感染,大多发生在家里有饲养鸟类、禽类的情况下,在清理禽舍、鸟笼中的粪便时,有可能吸入受污染的空气,从而导致感染。
其次也有可能在宰杀禽类的时候感染。第二种感染途径是皮肤和黏膜感染,该途径大多出现在屠宰场中,被病鸟、家禽抓伤后会有直接感染的风险,第三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,虽染这种传播方式并不常见,可一旦出现严重病情的患者,在其死亡前的48小时里,会通过咳嗽的方式排出衣原体,会造成范围性的感染。然而在当下时节,鹦鹉热会不会大范围传播?老百姓又该如何预防呢?
老百姓该如何预防?
截止至目前,鹦鹉热发生的高概率场所依然是活禽市场以及养殖场,患者大多数都是经常接触活禽或鸟类的人,其次一些鸟类爱好者、流动摊贩也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,最可怕的是,一旦感染鹦鹉热,人体免疫系统就会变得不稳定,一些抵抗力较弱的老人群体,将成为易感人群,此外鹦鹉热的潜伏期可达45天,很多患者都会当成发烧感冒去治疗,但需要注意的是,感染鹦鹉热初期会出现39度的高热现象。
严重者还会出现肺部感染、神经系统紊乱、以及消化道症状,并且有50%的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,需要呼吸机辅助治疗。不过好消息是,针对鹦鹉热病原体,目前已经有首选特效药物治疗,服药后仅需1至2天就能症状好转,至于会不会在我国大范围传播这个问题,自2021年首次出现鹦鹉热病例以来,虽然我国多地均出现感染病例,但都属于临散感染,大范围的传播并未发生,如果未来鹦鹉热病毒不发生大变异的话,造成大范围感染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。
结尾,各位看官老爷对于我国多地出现“鹦鹉热”病例一事怎么看呢?这种传染病真的不会大面积传播吗?